“新时代·新理念·新路径:东北‘三省一区’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

[日期:2024-11-21]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作者:钱多   阅读:161[字体: ]

2024年11月21日上午,由辽宁省教育厅指导,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辽宁省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东北三省一区孔子学院联盟协作体举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新时代·新理念·新路径:东北‘三省一区’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论坛”在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一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13所辽宁省高校主管国际中文教育的负责人及孔子学院院长参加了本次论坛并作报告。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三十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论坛由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金学丽教授主持。金学丽首先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教育国际化和孔子学院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恳请与会的各位嘉宾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为东北地区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方案。

来自沈阳理工大学的赵一凡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运营情况。该孔院始终把汉语教学作为工作重点,多措并举,注重实效;多年来学员遍布托木斯克,实现“学员年龄多层化,汉语教学普及化”;“孔子学院日”“托木斯克州国际斧子节”“辽宁文化周”“京剧魅力展演”“魅力辽绣展”“掌上中国——民间艺术展”等特色文化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和欢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立教授分享了所在孔院在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理念和经验。刘立提出,孔子学院要积极融入当地大学建设,融入当地大学教学体系,从课程学分体系、教育评价标准等多角度流畅衔接;要充分发挥国内外大学的主体作用,拓展“中文+”教学,开发特色课程,通过重点项目实现中外师生的双向深度交流。

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松芳教授以《孔子学院芳华绽放,逐梦远航》为题,介绍了约旦安曼孔子学院的中外合作典范,强调了孔子学院在学员培养、文化交流、合作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她提出,孔子学院应通过举办多样活动,丰富当地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强调孔子学院与当地大学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学术科研促进教学的必要性。

辽宁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邰东梅副教授在会议中分享了该校与斯洛伐克医科大学共建中医孔子课堂的经验,包括:突出专业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中文+中医”体验式教学;以武术为媒介,打造本土教师“中文+”功夫文化课堂;通过“翻转”“沉浸”与“体验”三维教学法,多维度呈现中国文化;以孔子课堂为纽带,构筑高端学术交流桥梁。她将中医孔子学院比作中药“甘草”,可解百毒,能调诸味,坚持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才能构建成生机勃发的世界百草园。

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寇振锋教授分享了文化自信视域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改革探索。他强调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充分体现文化自信的五个核心目的。他认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案应包括突出文化自信、自强的培养方式,打造凸显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系列课程,发挥教师团队在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地位,改革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凸显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政教育,增加中外融合的课程元素,以及搭建双向交流平台,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沈阳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王亚光院长从教授英语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开展面向海内外汉语学习者开展汉语和文化教学。他强调了语言的力量,认为语言是信息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深入人心的武器;提出了语言教学和语言战略的重要性,并强调了语言素材的发掘。他认为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并寻找对方感兴趣的点作为教学的素材和来源,强调了需求导向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以及尊重语言学习规律。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副主编关英明副教授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展示了该专栏的设立背景、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强调了专栏的学术性、专业性和高质量,特别强调了专栏2025年的工作计划和选题方向,包括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研究、语言标准的制定和运用研究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汉语教研室主任顾莹雪副教授分享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汉语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她提出在留学生语言文化教学中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中心,按照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注重培养思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积极构建留学生文化教学和国情教育体系,注重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情怀。通过不断深化汉语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文化+实践”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不断摸索创新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课程教学模式。

沈阳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刘占宇老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行”系列活动的不同类型,包括乡村型、城市型、自然型、企业型、科技型、文化型、学术型等,强调活动目的在于帮助来华留学生深度了解中国的自然、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她还提到了这些活动对留学生的影响,如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和对中国的了解。刘占宇的发言展示了国际教育学院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沈阳城市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宋玥凝副教授讲述了自己在国外担任中文教师时遇到的困惑。她提到,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外国人可能只是表面参与,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宋玥凝强调,国际中文教师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传播中国文化,使其能够深入人心。她提出了两个关键点:一是需要平衡全球视野和本土关怀,二是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

中国医科大学张哲教授分享了自己关于从医学汉语到“中文+医学”的教材编写的经验。她首先介绍了医学汉语教材的现状,包括其教学对象、内容形式、汉语水平进阶和文化浸润等方面;指出医学汉语教材主要针对来华留学医学的学生,而“中文+医学”教材则更广泛地面向境外医学技能学习者;强调了“中文+医学”教材的特点,如数字教材和纸质教材的结合,以及内容涵盖医学图谱、主体课文到技能视频。张哲还指出“中文+医学”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在医学职业技能操作时必须掌握的汉语能力。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董萃教授介绍了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和经验,她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的是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沈阳师范大学在培养中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在培养中,不仅立足于国内,抓好课堂实践,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全方位探索,还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还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本位,使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真正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亲身实践。

本次研讨会为探讨东北三省一区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激发了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新动力,对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