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作者:沈阳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16-12-02 浏览次数:1537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它是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现在,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使用渐渐少了,一点点的遗忘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生活在节气之中,却从未懂得过它的涵义,从未进入到它的气韵里,这是比年幼的幽怨更为遗憾的认知。古老的中国人根据自然节律命名的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日,更多的时候却是作为日历上的名词和幼童口中的儿歌被知晓,而其中所表达的农耕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与处世哲学,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甚至忘却了节气的本末,符号化的继承,人云亦云的传播。(原载于社科报第1248期第8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娜《并不是人人都有许仙的好运》)
    不过,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二十四节气申遗正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就不要再担心它完全地被遗忘了。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与会代表庆祝“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中资料来源于新华网、人民网、华夏经纬网、百科等,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上一篇:下一篇: